2023-09-23 15:43:33|已浏览:638578次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① 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 主要内容
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
★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
★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2、辨证论治
①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 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
病、证、症三者联系:
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的;
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
各阶段的证候贯穿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②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是决定“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 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其治疗的效果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③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P4
④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
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于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是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并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①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②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
A 阳的特性: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
B 阴的特性: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
③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A 可转化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B 无限可分性:可再分阴阳。
C 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
2、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一个事物对立着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理性知识。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指导养生和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① 阴阳相互对立:相反;
② 阴阳相互制约:抑制、削弱、排斥、斗争 。
2、阴阳互根互用:
① 阴阳互根: 互根:相互依存、互为根基。
② 阴阳互用: 互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3、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的运动形式,说明阴阳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且属于量的变化。
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
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
“阴阳消长”与“阴阳平衡”。
4 、阴阳转化
① 含义: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② 内在依据:阴阳互根互用:
③ 条件:事物发展的极限阶段,即《内经》曰“重、极、甚”等。
总结:
基本内容包涵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对立与互根,是阐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消长与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在阴阳的不断消长、转化过程中实现的;而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是以阴阳的对立互根为基础的。
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互根基础上表现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是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理论。
2、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领域,并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五行的概念
① 五行: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一是指行列、秩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② 五行的特性 P11
2、五行学说:是用五行来阐述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及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养生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种理论。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 五行生克:是指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从而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
A 相生:
相生的概念:促进、助长和资生。
相生的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母子关系:“生我”与“我生”。
B 相克:
相克的概念:克制、制约、抑制。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所胜与所不胜:“我克”与“克我”。
② 制化
制化:即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
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意义:维持协调与平衡。
③ 五行乘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相克现象。
A 相乘:
相乘的概念:相克太过为害。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相乘原因:太过与不及两种原因。
B 相侮:
相侮的概念:反克为害,又称反克、反侮。
相侮次序:与相克的次序相反。
相侮原因:太过与不及两种原因。
C 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克异常而致病。
④ 五行母子相及
及:连累的意思,是指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
A 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
B 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母皆盛,“子病犯母”) 、子盛致母虚(子盛母衰,“子盗母气”) 、子虚致母虚(子母俱虚) 。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是指人体体内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应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
3、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大特殊系统;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第二节 脏腑功能
一、心与小肠(附:心包)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在五行属火。
① 心主血脉:
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
主血是指推动血液运行 ;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血液循环系统:心、脉、血;
正常运行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② 心藏神(主神志、主神明):
A 神的涵义: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
B 心主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为“君主之管”、“五脏六腑之大主”。
C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血不足可导致心神失养。
2、心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① 心在体合脉;
② 心在窍为舌;
③ 心在志为喜;
④ 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 ;
3、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A 受盛化物:
B 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的概念:是指小肠对食物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送到大肠,形成大便,将剩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又称“分清别浊”
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二、肝与胆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将军之官”,在五行属木。
① 主疏泄:
A 涵义:
疏:疏通;
泻: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反映了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主动的特性;
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
B 主要体现于5个方面:
★ 调畅气机: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肝主疏泄的功能就是调节气的升降出入的平衡,正常情况下称为“气机调畅”。
★ 促进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促进血液的运行: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
○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的调节。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 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是保证脾胃升降功能(运化功能)正常的一个重要条件;
○ 肝主疏泄功能能够调节胆汁的分泌
★调畅情志;
★促进女子排卵行经与男子排精(调理冲任)。
○ 促进女子排卵行经:“女子以肝为先天”
○ 促进男子排精:
② 主藏血:
A 涵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B 生理意义4个方面:
○ 濡养肝及筋目; ○ 调节血量; ○ 为经血之源,女子肝血不足:月经量少、闭经等
○ 防止出血(收摄血液) ,肝不藏血:各种出血症
2 肝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① 肝在体合筋:
② 肝在窍为目:“肝开窍于目”。
③ 肝在志为怒: “大怒伤肝”、“怒则气上” 。
④ 肝在液为泪:“泪为肝之液”。
3、胆:
① 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② 为奇恒之腑之一。
三、脾与胃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仓廪之官” 、“后天之本” ,在五行属土,位于中焦,故脾之气又称为中气。
① 主运化:
A 涵义: 运:转运输送; 化:消化吸收。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B 生理意义2个方面:
★ 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后天之本”在营养学中的特殊意义。
★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② 主升清:
A 涵义:
升:上升;
清: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主升清主要依赖于脾气:“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
B 2个方面的生理意义:
★ 主升清;
★ 升举内脏:病理表现为“中气下陷”导致的内脏下垂。
③ 主统血:
A 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裹血”。
B 主统血与脾气密切相关:气能摄血。
2、脾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①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② 脾在窍为口。
③ 脾在志为思:“思虑伤脾”。
④ 脾在液为涎。
3、胃:
① 主要生理功能:
A 主受纳、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
B 主通降:胃气以降为和,以通为用。
四、肺与大肠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肺为华盖”、“肺为娇脏” 、“相傅之官”,在五行属金。
① 主气司呼吸:
A 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清气与浊气)交换的场所,主呼吸功能;
B 主一身之气:是指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②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A 宣发涵义及作用:
★ 宣发:宣布发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的布散作用;
★ 宣发的作用:3个方面
○ 排出体内的浊气;
○ 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到全身;
○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合,将津液的代谢产物化为汗,排出体外。
B 肃降涵义及作用:
★ 肃降:清肃下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保持呼吸道洁净的作用;
★ 肃降的作用:3个方面
○ 充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由肾加以摄纳 ;
○ 将清气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 清除呼吸道的异物,保持洁净。
宣发与肃降的关系: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为用 。
C 通调水道涵义及作用:
★ 通调水道:疏通、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为水之上源”) ;
★ 依靠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举例:“宣肺利水”(“提壶揭盖”)。
③ 朝百脉,主治节:
A 朝百脉的涵义及作用: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
B 主治节的涵义及作用 :治理调节呼吸节律、调节全身的气机、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的作用。
2、肺与体液志窍的关系(生理联系):
① 肺在体合皮;
②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开窍于鼻”;
③ 肺在志为悲(忧):“悲者气消” ;
④ 肺在液为涕;
3、大肠:
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肾与膀胱(附:三焦)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概述:“腰为肾之府” 、“先天之本” 、“五脏阴阳之本” ,在五行属水。
①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A 藏精的涵义:
★ 精气的概念: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 精气的来源及关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功能,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精气。
○ 关系:相互为用。
★ 肾气的涵义:肾精所化之气。
B 主生长发育及生殖:
★ 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生、长、壮、老、死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补肾益精:小儿发育迟缓、抗衰老。
★ 肾精肾气主人体的生殖功能 男子不育与女子不孕。
C 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
★ 肾阴:对五脏具有滋养、濡养作用,也称元阴、真阴;
★ 肾阳:对五脏具有推动、温煦作用,也称元阳、真阳;
★ 久病及肾。
② 主水:
肾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人体水液代谢:肺、脾、肾。
③ 主纳气:
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对呼吸进行调节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病理表现:“肾不纳气”,补肾气以纳气。
2、肾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① 在体为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脑为髓之海”。
② 在窍为耳和二阴:“肾开窍于耳”、“肾主二便”。
③ 在志为恐:“恐伤肾”。
④ 肾在液为唾。
3、膀胱:
① 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
② 尿液的生成:为津液所化。
③ 膀胱的病理表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尿频或遗尿。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了解,见书和笔记)
第四节 气血津液
一、气
1、气的基本概念:
① 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② 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特点:气的运行不息。
2、气的生理功能:
① 推动作用:
A 含义: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有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
B 病理变化:气的推动作用减弱。
② 温煦作用:
A 含义:气对人体具有温暖、熏蒸的作用;
B 病理变化:气的温煦作用减弱。
③ 防御作用:
A 含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侵袭;
全身的抗病能力。
B 病理变化:气的防御作用减弱。
④ 固摄作用:
A 含义:气对体内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具有统摄、控制的作用,防止其流失;
B 病理变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
C、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⑤ 气化作用:
A 含义: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如:各种新陈代谢。
B 病理变化:气化功能异常,可导致各种代谢已常。
二、血
1、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必须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
2、血的功能: A 濡养; B 化神。
三、津液
1、津液的概念:
① 概念: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② 津与液的区别:
A 津:性质较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
B 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
C 津与液的关系: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转化,故常津液并称。
2、津液的代谢:
① 生成:脾、胃、小肠、大肠。
② 输布:肺、脾、肾;肝、三焦。
③ 排泄:肾、肺、膀胱、大肠、小肠。
④ 津液的代谢与脏腑: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3、津液的功能:
① 滋润濡养:
津:质地较清稀,偏于滋润肌表、孔窍等;
液:质地较浓稠,偏于濡养脏腑、关节等 。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两者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与“血为气之母”。
① 气为血之帅:体现在三个方面
A 气能生血:气足则血充。
B 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
C 气能摄血:统摄与约束血行脉道。
② 血为气之母:体现在两个方面
A 血能载气:气依附于血而运行。
B 血能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
① 气生津液:
② 气行(化)津液: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血与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两者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的一部分渗于脉外,又化为津液,故称“津血同源”。
病理变化:
耗血伤津:失血过多,津液渗于脉内,可致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
津枯血燥:津液大量耗损,血内津液渗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意义:失血之人不宜再采用“汗法”;汗出太多或吐泻伤津之人不宜再用破血、逐血之法 。
第四章 经 络
一、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
1、经络的概念。
①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经脉与络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两者在体内的循行方向和分布深浅各有不同。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气:指经络的功能活动。
1、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2、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对针刺或其他外部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得气”、“行气”现象。
4、调节机能平衡: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
正经有十二,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正经”。
奇经有八条,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外侧为三阳,内侧为三阴,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指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阴经。
第五章 病 因
一、 病因的概念:
是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主要内容: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反映了病因的多样性。
现代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二、六淫的概念:
1、即风、寒、署、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
也可理解为是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包涵人体正气不足六气便成为六淫)。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① 外感性:由外界侵犯人体,又称“外感六淫”,所致疾病被称为“外感病”。
② 季节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又称“时令病” 。
③区域性:与区域、工作、居住等环境密切相关。
④ 相兼性:
⑤ 转化性:
六淫致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具有向上、向外、开泄的特性,
B 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多、转变快、病位不定的特点。
C 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风邪是外感病的先导。
2、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B 寒性凝滞:凝结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故寒性主痛
C 寒性收引:收缩气机、腠理、经络、筋脉而闭塞、挛急,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肢体屈伸不利等。
3、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最易损伤脾阳。
B 湿性重浊:表现为重与浊
C 湿性黏滞: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症状不爽;二是指病程长或反复发作。
D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燥邪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阴津亏虚干涩之症。
B 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5、热(火)邪
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A 热(火)为阳邪,其性炎上:“阳盛则热”。热的征象、上部征象、躁动的征象 。
B 热(火)易伤津耗气:损伤津液,消耗阳气。
C 热(火)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 与迫血妄行。
D 热(火)邪易致疮痈:痈肿疮疡。
6、暑邪
暑邪性质和致病特征:
A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表现一系列阳热症状。
B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开泄腠理而多汗,损伤津液,消耗阳气。
C 暑多挟湿:暑邪常挟湿邪侵犯人体兼见湿的症状。
第四节 痰饮和瘀血(了解)
第五节 饮食劳逸(了解)
第六章 诊 法(四诊)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1、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主要内容: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颈肢体皮肤、望排出物、望舌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突然出现 与逐渐好转;局部的“好转” 与整体好转。
2、闻诊:是指医生通过用听觉和嗅觉收集与疾病有关的声音与气味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3、问诊: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4、切诊:包括脉诊与按诊两个部分,是指用手对被检查者体表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相关健康与疾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是指运用手指切按被检查者脉搏以探测脉象、诊察健康或病情的一种方法。
第七章 辨证
1、辨证的概念及意义P86
2、症、证、病的含义及其关系
症:症状与体征,疾病现象;
证:一组特定的症,疾病的本质;
病:疾病的全过程,与证相互交叉的关系
3、辨证的主要内容: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疾性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
2、八纲辨证的意义:最基本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
一、表里辨证
1、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2、表证 3、里证 4、半表半里证
二、寒热辨证
1、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2、寒证:有实寒证和虚寒证 3、热证 4、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等
三、虚实辨证
1、虚实辨证: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2、虚证 3、实证 4、虚证与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
四、阴阳辨证
1、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纲领,也包含了阴阳虚证。
2、阴证:包括里证、寒证和虚证。
3、阳证:包括表证、热证和实证。
4、阴虚证 (虚热证) 5、阳虚证(虚寒证) 6、亡阴证 7、亡阳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气血津液辨证:是指运用气血津液理论,对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进行辨证的方法。
2、意义:为脏腑辨证打下基础。
3、主要内容: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津液病辨证 。
一、气病辨证 3种(含气陷证)
1、气虚证(含气陷证) 2、气滞证 3、气逆证
二、血病辨证 3种
1、血虚证 2、血瘀证 3、血热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4种
1、气血两虚证 2、气滞血瘀证 3、气虚失血证 4、气随血脱证
四、津液病辨证 3种
1、津液不足证 2、水肿 3、痰饮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脏腑辨证:是指依据藏象理论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脏腑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2、意义: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与养生保健。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主要表现:心脉与神志两个方面
证候分类: ① 虚证: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
② 实证:心脉痹阻、心火亢盛、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等。
心病常见证候
1、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
主要表现: 心气虚证(心悸、气虚证表现)
心阳虚证(心气虚证、虚寒证表现)
心阳暴脱(心阳虚或心脉痹阻,突见亡阳证)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主要表现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鉴别:两者均具心悸,失眠,多梦。前者兼血虚证表现,如面、唇、舌质淡白,脉细弱;后者兼阴虚热证表现,如心烦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3、心脉痹阻证
主要表现:心悸怔忡,胸闷疼痛。
分类:瘀血痹阻;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
4、心火亢盛证
主要表现:P94
心火亢盛与心阴虚证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具火扰心神及热证表现,如心烦失眠,舌红脉数。
不同点:前者属实火,症见满面红赤,口渴,舌尖红绛,或赤烂疼痛,苔黄,脉数有力;后者属虚火,症见五心烦热,颧红,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痰迷心窍证 主要表现:神志异常
6、痰火扰心证 主要表现:神志异常
痰迷心窍证与痰火扰心证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以神志异常,兼苔腻,脉滑为特点。
不同点:前者以意识模糊,或癫、痫为特点;后者以神昏谵语,躁扰狂乱,狂病为特点,兼热象。
二、肺与大肠辨证
证候分类:
虚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
实证: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大肠湿热证等。
肺与大肠病常见证候
1、肺气虚证 5、风寒束肺证
2、肺阴虚证 6、风热犯肺证
3、痰浊阻肺证 7、燥邪犯肺证
4、痰热壅肺证 8、大肠湿热证
三、脾与胃辨证
证候分类: 虚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
实证:寒湿中阻证、脾胃湿热证、胃阴虚证、胃热炽盛证等。
脾与胃病常见证候
1、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
2、脾阳虚证
3、寒湿中阻证/寒湿困脾证
4、脾胃湿热证/湿热蕴脾证
5、胃阴虚证
6、胃热炽盛证
胃火炽盛与胃阴虚证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属胃热证;
不同点:前者属实热证,表现为胃痛急迫拒按,或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口嗅,舌苔黄,脉滑数,发病急,病程短;后者为虚热证,为胃脘隐痛,或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久病,发病缓,病程长。
四、肝与胆辨证
证候分类:有虚实之分
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为本虚标实证。
实证: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胆湿热证等。
肝与胆病常见证候
1、肝血虚证
肝血虚与心血虚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具血虚证表现。
不同点:心血虚以心神失养症状为主;肝血虚以眼目、筋膜、爪甲、肌肤失养及月经不调为主。
2、肝阴虚证
肝阴虚与肝血虚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具肝失濡养表现。
不同点:前者并见虚热证的表现;后者以血虚失养表现为主。
3、肝气郁结证/肝郁气滞证
肝气郁结证是肝病最基本证候,日久可继发多种病证。
4、肝火上炎证
5、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鉴别:
相同点:两者均具气火上逆之头面部症状。
不同点:肝火上炎为单纯肝经火盛及实热证表现,起病急,病程短,无“下虚”表现;肝阳上亢除“上实”外,尚具“下虚”表现,病势较缓,病程长,属本虚标实证。
6、肝风内动证:以“动摇”为特点
① 肝阳化风证 ③ 阴虚动风证
② 热极生风证 ④ 血虚生风证
肝风内动四证鉴别:
共同点:均以“动风”表现为主症。
不同点:肝阳化风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发展而来,证属上盛下虚,病重;热极生风证由急性热病所致,证属实热证;阴虚动风证、血虚生风见于久病,以手足蠕动或震颤,麻木,拘急为特点,兼阴虚或血虚表现,属虚风。
7、肝胆湿热证
五、肾与膀胱辨证
证候分类:肾病多虚少实。
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虚证、肾气虚证。
膀胱湿热证。
肾与膀胱病的常见证候
1、肾阳虚证 2、肾阴虚证 3、肾精虚证 4、肾气虚证 5、膀胱湿热证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养生与预防: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
1、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2、既病防变:是指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和扭转病情的发展和传变,促使疾病朝痊愈方向发展。
3、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指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则是用于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体现。
主要内容: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指治疗疾病或养生保健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或养生保健方法 。
①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治疗用药的原则或养生保健的原则。
②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治疗用药的原则或养生保健的原则。
③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患者或人的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的不同特点,来制定治疗原则或养生保健的原则。